登山小常識
登山名詞準備篇裝備介紹│自然環保│登山安全│雪地│
※衣服的準備:
台灣的地理特徵,山高水深、海拔落差大,高山地區白天日照高溫夜晚寒冷;海拔每上升1000公尺,溫度約下降6℃,所以白天的氣溫和山下沒兩樣,太陽一下山溫度就下降,日夜溫差大保暖裝備不可少。
三層穿著法(洋蔥式穿法):
登山服裝主要有三層分別是排汗、保暖、防風/雨,可以依天氣的變化隨時調整穿著。
內層(排汗層): 具有基本的保溫效果,一般稱為第二層皮膚(以排汗衣最佳.具有排汗、透氣、易乾等功能,以貼身效果較佳)。
中層(保暖層): 其功能以保暖為主,以混紡襯衫、羊毛襯衫、羽毛衣或POLARTEC(化學纖維材質)為主,依氣候冷熱不同而做調整,保暖衣只有保暖作用,不防風功能,風大時常時間穿著風會透過,保暖效果會變低,所以要有防風層。
外層(防風/雨層): 其功能以防風為主,一般以雨衣或GORETEX衣(防水、防雨、透氣)為主,其功能可以隔絕風,中層才能發揮保暖作用。
 
※食器的準備:
1. 打火機 至少準備2個,套上夾鏈袋防水 6. 瑞士刀  
2. 擋風板   7. 個人餐具 鋼杯、筷子、湯匙
請勿攜帶寶麗龍製品以免污染環境
3. 工作手套   8. 高山用瓦斯 數量依行程準備
4. 水袋   9. 爐具  
5. 淨水藥片 可淨化營地用水 10. 炊具 鋁合金套鍋:便宜、輕便,但鋁材質長期對人體有傷害。
不鏽鋼套鍋:耐撞、導熱快,較貴且重量重。
鈦合金套鍋:重量輕、導熱快,但價格不便宜。
 
※住的準備:
1. 帳篷 高山空曠風大需選擇抗風性好的帳篷,雪地紮營可準備高山雪地帳 8. 手電筒/頭燈 照明設備建議準備2組,備用電池1-2組、或是行動電源
2. 外帳/營繩 當露宿外帳、炊事帳,雨天可搭在帳篷上方遮雨 9. 衛生紙  
3. 睡墊 充氣式或蛋殼睡墊
隔絕地面的溼氣,功能性以充氣式為佳
10. 盥洗用具  
4. 睡袋 依季節準備不同保暖度 11. 拖鞋/涼鞋  
5. 睡袋內套 增加睡袋保暖度 12. 眼罩  
6. 露宿袋 套在睡袋外層,下雨或較潮濕的營地可避免睡袋受潮 13. 耳塞  
7. 地墊 舖在帳篷下面,可阻隔地面的溼氣 14. 營燈  
 
※行的準備:
登山鞋
保護: 登山不比平地走路,它的地形多變,不像泊油路、水泥路,隨時可能會有坑洞,若習慣平地活動且運動量小的人,腳踝的柔軟度、肌力自然較差,登山鞋高筒的設計就是保護你的腳踝,避免踝關節扭傷,下坡時將登山鞋的鞋帶綁緊,將可避免腳板往前移,使腳趾頭的傷害減至最小,而且鞋底又較一般鞋子厚,鞋子的前緣加強硬度,可避免踩到或踢到異物而受傷。
防滑: 登山鞋鞋底因為齒痕加深抓地力會比一般運動鞋大,上下坡不容易滑倒。
防水: 一般登山鞋都是有GORE-TEX防水透氣,如果保養的好下雨時應該不會溼,而且天冷時可增加登山毛襪,增加保暖性,使登山過程舒適而自在。
購買: 買鞋的時候最好能試穿,試穿時可在斜板上踩踩看、在店裡走上一段時間感覺一下是否合腳。
登山杖 可減低膝蓋磨損,使膝蓋疼痛機率降到最低
護膝 減輕連續下坡路段時的膝蓋受力
綁腿 一般:行進時防止小石子掉入鞋子,雨天可避免褲管沾到泥土不易清潔
雪季:以長綁腿為主,於雪地行進間使用;以免行經軟雪地區時,雪容易掉入鞋中,把鞋子弄濕
襪子 保護腳趾,腳趾均屬於末梢循環部分在低溫的狀況下引起凍傷。
內層:排汗襪(或具排汗功能的薄襪子),排汗襪1-2雙(視個人需求)
外層:厚毛襪,雪季上山建議可多穿一雙襪子防寒,厚毛襪要準備1-2雙(視個人需求)
*厚襪要有一雙保持乾燥,固定在山莊休息或睡覺時使用。